你知道嗎?台灣可能是全世界最愛吃早餐的國家,不僅早餐店密度全球最高,不同地區還有不同的早餐種類。而且不只國人愛吃,許多來觀光的外國人也要指名要去台灣早餐店,到底台灣早餐文化有什麼獨特的魅力,讓大家趨之若鶩?今天就帶你來一探究竟!
台灣早餐如此蓬勃發展其實有很深的淵源。台灣早期以農業為主,大部分務農的人早上必須先吃飽,才有體力應付大量的勞動,早餐就成為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。戰後國人的外食需求增加,加上政府早餐的宣導,以及西式早餐店的興起,讓國民逐漸養成了吃早餐的習慣。
台灣早餐種類那麼多,怎麼吃才是最道地的台灣人呢?這邊推薦你四種經典台灣早餐,如果你有外國親友來台灣,一定要推薦給他們!
粉漿蛋餅是台灣人心中的靈魂早餐,與一般用麵糰做的蛋餅不同,粉漿蛋餅的餅皮是直接以麵糊煎製而成,吃起來更Q更嫩、外圍焦焦脆脆,還能品嘗到麵香,口感豐富,樸實美味。
延伸閱讀:揭曉古早味粉漿蛋餅的關鍵秘密!
蘿蔔糕是台灣的特色米食,口感外酥內軟,表層煎得焦香,裡頭則帶著蘿蔔絲的清甜,常見吃法是淋上醬油膏、辣椒醬,簡單卻耐吃,另一種熱門吃法搭配雞蛋一起煎,不僅能讓整體多出蛋香味,也更增加飽足感。
沒錯,早餐也能吃麵!鍋燒意麵與鐵板麵是台灣最具特色的「主食型早餐」,又因為地域性飲食習慣不同,有「北鐵板麵vs南鍋燒麵」之爭。無論如何,一整碗麵配上青菜、肉與雞蛋,分量滿分,特別適合需要大量勞動的工作者,可以吃得飽飽再上工!
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台灣早餐經典組合,就是燒餅+油條,層次分明的燒餅,夾上一根酥脆的油條,入口是滿滿的芝麻香與麵香,再配上一杯熱豆漿,就是最經典的台式早餐滋味!
跟日式飯糰不同,台式飯糰以糯米飯為基底,包入油條、菜脯、滷蛋、肉鬆或酸菜等配菜,一顆就等同於一碗飯,不僅價格便宜,還能夠支撐一整個上午的活力;而近年也出現了「健康版」或「創新版」飯糰,例如加入五穀米,配料變成燒肉等等,更符合現代人注重營養均衡的需求。
最早期的台灣早餐,多與傳統農村生活有關,最常見出現在清晨餐桌上的不外乎地瓜粥、米粉湯、菜脯,等清粥小菜,這些食物在農家相對好取得,又不貴,因此成為農家快速補充能量的好選擇。
大家耳熟能詳的永和豆漿,而是源自於1950年代國民政府來台,將來自中國北方最愛的「麵食文化」帶進台灣,讓燒餅、油條、饅頭等等食物出現在早餐舞台,也同時延伸出台灣獨有的特色麵食,例如:台灣早餐中最具代表性「蛋餅」、「蘿蔔糕」。
隨著1960年代,美軍駐軍與西方文化引入的影響,讓西式餐點與美式速食逐漸進入大眾視野。而台灣的西式早餐最早源自於1980年代的「美而美」體系,讓漢堡、三明治、紅茶、奶茶變成熱門的早餐選擇,也因為製作快速、攜帶方便的特性,成為新一代上班族與學生的最愛。
近年來,台灣早餐形成兼具傳統與創新的多元樣貌,市場上出現了各種強調「健康取向」、「創意料理」的早午餐品牌;也出現融合台灣味的「台版西式早午餐」,例如鐵板麵、台式漢堡、總匯三明治、法國土司等等,讓台灣早餐種類更加百花齊放。
台灣早餐最大的特色,就是「好吃、便宜、選擇多」,從一份 30 元的三明治到 100 元左右的早午餐拼盤,能夠滿足不同消費族群需求,且台灣人外食需求高,早餐店開得早、出餐速度快,就能讓匆忙的上班族與學生能方便解決早中餐,這種平價與便利的特質,也是早餐店在台灣的發展特別蓬勃的原因。
台灣的西式早餐店也隨著時代發展,從早期的沒有店面的路邊小攤,逐漸轉型為連鎖品牌經營,除了最早發跡的「美而美」體系,到後來崛起的「晨間廚房」、「美芝城」等品牌,早餐店的蹤跡出現在街頭巷尾,已然是台灣人無法忽略的日常風景。
台灣早餐不僅僅是一頓簡單的餐點,它代表的是生活與文化縮影。從燒餅油條、蛋餅到義大利麵,這些看似日常的食物,串連起不同世代的記憶,也體現了台灣中西融合、傳統與創新的特色。如今,早餐店不只是解決一餐的地方,更是社交、便利與生活的陪伴,下次走進早餐店,不妨靜下心來感受這份充滿溫暖的台灣感性吧。